首页 > 四川频道 > 财经 > 正文

千河奔腾风帆竞——四川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4-26 12:43:58

打开中国地图,四川西衔青藏、东出长江,这里四周山势雄峻,盆地沃野平畴,千河奔腾不息。

2024年,四川经济总量保持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清洁能源产量稳居全国第一,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2025年一季度,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46.92亿元,同比增长5.5%。

2025年4月2日,在四川省梓潼县长卿镇柴坝村超级稻试验田里,村民在平整育秧水田、放置苗盘、撒上水稻种子。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

“大后方”是四川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担当。狠抓消费和投资扩内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拓展国际空间……四川积极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着眼引领西部、服务全国,集中资源力量培育新增长点,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挖潜能 扩大内需“两手抓”

2025年1月5日拍摄的成都交子大道商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夜幕降临,晚风轻抚,成都交子大道灯火璀璨、人潮如织。“交子环”下,哪吒IP雕塑火热吸睛;双子塔上,川剧脸谱光影流转;沿街25栋“盒子屋”化身城市生活实验场,首店首展首秀不断,汇聚资深书迷、咖啡星人、潮玩达人……

文旅资源和市场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四川,把文旅经济作为促消费的“主阵地”,在丰富供给、提升服务上全面发力,下功夫吸引更多海内外“头回客”和“回头客”。

“3月份我们接待了100多个泰国团,20多个泰语导游都忙不过来!”成都自在旅途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景志宏感叹,做了20多年入境游,没在四川见过这么多东南亚游客,大熊猫、九寨沟、三星堆等都是打卡点。

2025年1月23日,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2024年新生大熊猫幼崽亮相新春主题活动。新华社发

400多家离境退税商店分布全川,吸引境外游客“买买买”。一季度,四川办理离境退税境外游客数量同比增长204.78%,退税商店销售金额同比增长200.91%,办理退税额同比增长211.64%。

聚焦夜间消费、焕新消费、潮流消费等重点领域,四川以最大力度释放消费潜力。2025年一季度,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2%,比上年全年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

消费和投资是扩内需的“双引擎”。四川以高质量供给促进消费,以高质量项目拉动投资,消费、投资“两手抓”,全力做好扩内需这篇大文章,守住经济发展基本盘。

2025年4月18日,工人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成渝中线高铁蜀安隧道进行施工作业。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新春开工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标志性项目成渝中线高铁施工按下“快进键”。中铁八局成都车站站房项目部负责人刘凌龙说,车站高架广场上部主体结构施工已过半,力争年内全面完成。

一季度,320个川渝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开门红”,完成年度投资1119.8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25.4%。

“我们加强土地供给、环境总量、能耗指标等省级统筹,不断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先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说,全省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京东方第8.6代柔性显示生产线等重大产业项目全力推进。

在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对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原型机(代号G50)进行开缸前的检查准备(2024年10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一季度,四川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增速比1至2月高0.8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全年1.6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说,四川内需挖潜扩量的积极因素持续累积,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稳住西部地区经济大盘奠定坚实基础,体现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蓄动能 科技创新“打头阵”

科研人员在指挥控制中心监测“中国环流三号”物理实验情况(2024年11月4日摄)。新华社发(何淑芳 摄)

3月28日,位于四川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度,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4月21日,四川省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合作……

率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激荡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浪潮。

从国家实验室到大科学装置,从高等院校到大院大所,四川科技研究力量富集。为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四川加快构建从创新成果发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培育链接“创新力”和“生产力”的技术转移经理人队伍,完善人才、资金、平台等要素保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沿途下蛋”。

在成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持续攻关生物治疗前沿;在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团队与长虹集团联合研发的新一代放疗设备投入临床试验;在宜宾,以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技术为支撑的四川首个固态电池产业园加紧建设。

2024年9月2日在四川宜宾拍摄的锂金属固态电池成套线局部。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经济挑大梁,工业挺脊梁。实体经济是经济大省的坚实支撑,也是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31个制造业门类的省份,四川让科技创新在新型工业化中“当先锋”,实施人工智能1号创新工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说,目前四川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6家,单项冠军企业29家,并已规划布局25条产业新赛道,新兴产业呈现争先竞速、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这是2024年10月9日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拍摄的180万千瓦昂多光伏项目建设现场。新华社发(姚航 摄)

一季度,四川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比上年全年加快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专精特新企业增加值增长8.1%,比上年全年加快4.8个百分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说,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头羊,四川经济增长的含新量、含智量不断提升,有望进一步推动周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加速融合,激活更多地区的发展潜力,带动更多地方迎头赶上。

提势能 改革开放“勇闯关”

2024年10月10日,游客在四川九寨沟景区五花海游览观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亮码检查、扫码评价、过度检查预警阻断……2月21日,成都启动涉企“一码检查”改革。目前,全市390万市场主体、2.9万执法人员、403项检查事项已全部接入,用“透明执法”杜绝“重复检查”“多头检查”。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所在。四川省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刘凤说,作为经济大省,四川有条件有责任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成为西部地区表率、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以经营主体获得感为切入点,四川持续推出多项改革举措,降低企业融资、物流、用地、用能等生产经营成本,深入开展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拖欠企业账款、侵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涉企违规收费罚款、涉企执法检查“五个专项治理”,并加强政策落地执行监测,确保政策适配、稳定、有效。

《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视觉特效制作公司墨境天合成都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区(2025年2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晨 摄

改革发力,市场有感。2024年,四川平均每天净增涉税市场主体超过1300户。“首字招牌”也持续上新,中商数据显示,成都2019年以来累计落户海内外首店超4000家,去年平均每天有超过两家首店开业。

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四川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快构筑向西向南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打造贯通东西的进出口集散中心,特色单品表现亮眼。“我们平均每月从成都航空口岸进口三文鱼超560吨。”东航冷链西部生鲜港项目经理张栋栋介绍,其中九成以上进口智利三文鱼从成都中转至其他城市。

2024年,成都航空口岸进口三文鱼超过1万吨,同比增长超3倍。从进口、加工到集散,三文鱼在四川“游”出一条高质量的外贸产业链,背后是不断升级的国内消费市场、更加便利的通关保障,以及持续延长、加密的四川开放通道。

“我们积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全方位推进四川开放发展。”四川省商务厅厅长惠朝旭说,四川正积极探索贸产联动融合发展新模式,持续拓展多元国际市场,大力培育贸易新增长点,不断扩大“四川造”产品的市场覆盖率。

参观者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内观看展出的黄金面具(2024年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一季度,四川外贸进出口规模突破2500亿元,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外资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32.2%。同时,四川外贸主体队伍进一步壮大,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同比增加6.7%。

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表示,四川要从全国发展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用实际行动担负起稳增长重任,奋力攻坚克难,挺身应对挑战,以四川发展之“进”,服务全国大局之“稳”,加快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