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北京:胡同焕新生 运河展新景

文章来源:人民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11-23 09:30:46

深秋的北京,老胡同的青砖灰瓦在阳光的掩映下更显韵味,干净整洁的街巷、古朴雅致的“共生院”,古老的胡同焕发着新生机;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两岸,一栋栋高端现代的楼宇拔地而起,大片绿地和流淌的大运河形成了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美丽画面。

无论是老胡同,还是大运河,她们既保留了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韵味,又绽放着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首善之区的现代风采。古与今、都与城,都在这里交汇融通,彰显着首都北京独特的魅力。

“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北京站采访团队走进习近平总书记曾去过的草厂四条胡同、雨儿胡同和大运河森林公园,见证这些地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新变化、新风貌,记录胡同新生活、运河新图景,感受胡同老街坊和副中心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精细治理 草厂四条胡同居民过上现代新生活

说到“老北京城”,最显著的一个特色就是胡同。胡同,是北京老城的根基和脉络,是北京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亦是联结这座千年古都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前门,一幅古朴与现代交织、文化与时尚纵横的时代画卷,在青砖灰瓦的传统胡同中,呈现出现代小康生活的舒适与安宁。

草厂四条今貌。尹星云摄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听取区域规划建设、老城保护、疏解腾退、人居环境改善等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草厂四条今貌。尹星云摄

“草厂胡同过去居住条件比较差,胡同里尽是泥土路,雨天没法走,两旁还私搭乱建。最受不了的是上公厕,冬天太冷,夏天味儿重。”家住草厂四条胡同40号院的朱茂锦告诉记者,经过改造后,居住环境大为改善。“现在我家电器一应俱全,设施现代,隔壁就是独立卫浴。屋里暖烘烘的,电暖气还是储能式的,晚上用峰谷电,边蓄能边散热,白天断开电源还能继续供热,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老胡同新生活’。”

过去的胡同里几乎没有绿化,灰溜溜的不见生气。为此,草厂地区在整治过程中见缝插绿、立体播绿,为胡同增加了百余处绿化小景观,累计添绿2000平方米,并根据居民的喜好种植了石榴、丁香、玉兰等植物,原先在胡同里野蛮生长的葡萄藤,也被架起的藤架归置整齐。

胡同里的公厕根据周边老年人居多的特点,专门增加了应急警报灯。“如果老人在如厕时遇到了紧急情况,就可以按厕所内部的紧急按钮,位于厕所外部的红色指示灯就会随即亮起,我们也能及时对老人进行救助。”草厂四条胡同物业管理员介绍说。此外,街道还利用四处疏解腾退的地下空间配置生活性服务业设施,实现“一刻钟便利生活服务圈”全覆盖。配建主食厨房、微风市集、杂货铺、理发店等便民设施,物业24小时的便民服务车随叫随到……胡同里的便民设施越来越齐全。

草厂四条今貌。尹星云摄

如今的草厂胡同,别具特色的路灯杆、图案各异的铺路石、“伪装”成花盆的宠物便便箱……精致的细节随处可见。按照前门东区“文化整体保护”的原则和“老胡同、新生活”国际一流宜居社区的定位,2017年起,草厂地区胡同整体升级整治工作启动。几年下来,经过基础设施改造、见缝插绿美化胡同环境、厕所革命、配置生活性服务业态等改造提升后,胡同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草厂四条胡同也在2019年获得“北京十大最美街巷”称号。

今年,前门地区包括草厂四条44号、32号、26号等在内的九处院落成为东城区美丽院落试点改造项目,治理采取“微整治”的方式,按照一院一策、分步推进的原则,打造一批风貌古朴、环境宜居的“美丽院落”。可以说,“美丽院落”就是“老城更新”从街巷向院内、从“面子”向“里子”的延伸,不仅让老胡同居民更快地过上现代生活,同时也让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新老共生 雨儿胡同华丽变身“胡同人家”

玉河旁的雨儿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至东不压桥胡同。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弯曲狭窄的通道,先后走进雨儿胡同29号、30号院,到王云凤、关世岳、吴爱霞、庄宝等4户居民家里察看,嘘寒问暖,关切询问他们工作怎么样、收入有多少、做饭烧什么、取暖怎么办、上厕所远不远?得知他们的居住、生活条件在党和政府关心下有所改善,特别是做饭用上了煤气、取暖用上了电暖气,并且有关部门已经将这片大杂院区纳入了改造规划,习近平很高兴。他表示,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老街坊,听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老城区改造要回应不同愿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大家要多理解多支持,共同帮助政府把为群众办的实事办好。

雨儿胡同今貌。尹星云摄

北京以帽儿、雨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为试点,启动了南锣鼓巷地区保护复兴,对胡同和院落进行疏解、修缮、整治。

在老城复兴的过程中,如何在保证宜居性的同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答案就是北京打造的“共生院模式”。在历史文脉丰厚的核心区,这里需要的是一种如绣花般精细的织补方式。“共生院”为老城保护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根据这种模式,大杂院内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开展“申请式”腾退,腾出来的空间再进行重新设计,住进新人,引入新文化。

雨儿胡同“共生院”内的石榴树。人民网尹星云摄

“申请式退租”实施后,雨儿胡同里,有人走有人留。但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居民们的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改善。居民通过腾退外迁改善,住上了比之前更宽敞明亮的楼房,户均住房面积由不足25平方米变为户均110平方米,彻底改善了生活条件。留住居民通过申请式改善,实现居住条件改善,老胡同居民过上城市现代生活。

6年间,随着修缮整治的进行,雨儿胡同一天一个样。在总书记曾经视察的雨儿胡同30号院,存在多年的违建已拆除,地面辟出了绿地,宽敞的院落恢复了青砖灰瓦、红门、绿格窗的古朴样貌。如今焕然一新的雨儿胡同30号院,也有了新的名字——“雨儿人家”。

“30号院是一座公房院,共有南中北三排房。当时,这里总面积300平方米,共有14户居民,居民通过自愿选择‘去或留’,决定是否腾退。外迁出去的,住上了设施现代化的楼房,改善了居住环境。他们走后,院里把自建和违建拆除了,再利用这些腾退空间为留住居民改善居住条件,装配现代化厨卫浴设施。”交道口街道工委书记吕德成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雨儿胡同30号院如今已成为典型的“共生院”。人民网尹星云摄

街面上的变化是外人能看到的,院落里的冷暖只有当地居民才能体会。70岁的崇宝财就是雨儿胡同30号院留下的老住户。2018年,改造“触角”从院外“伸”向院内,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试点,集中解决院落居民厨卫需求。现如今,崇宝财的家里,厨卫设施齐全,电磁灶让做饭安全、干净了许多,门窗也换了新的……生活更方便、更现代化,“过上了有里儿又有面儿的生活!”

在共生院里,老建筑将进行保护性修缮,依据人们的需求建设共享厨房,新建污水处理设施,配建卫生间。此外,图书馆、文创空间等文化产业也将来者不拒……可以说,共生院实现了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

不仅如此,“共生院”概念还扩大到了“共生街区”层面,整院腾退后,不同功能、形态的院落之间也可以实现共生。共生院不但留住了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留住了原住民、老街坊,延续着老城的生活方式、社区网络和历史文脉,更保留了老北京人的乡愁。

蓝绿交织 大运河繁华盛景正徐徐展开

“随手一拍都是大片儿!”11月初,正是北京最美的时节,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两岸,枫叶红了,银杏黄了,运河碧波荡漾,与远处的运河商务区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市民张先生利用周末时间带着妻子孩子来到大运河森林公园亲近自然。“这些年来通州最大的变化,就是推窗可见、出门可得的绿色。”张先生说。

大运河森林公园深秋的清晨美如画。人民网尹星云摄

区别于以往规划的“通过交通干道划分组团”,城市副中心是用“蓝绿”把居民工作和生活的“组团”交织起来——蓝为河,绿为林,以绿为底,以水为魂。站在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月岛观景平台上鸟瞰,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画卷。

深秋的大运河森林公园依然绿意盎然。人民网尹星云摄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运河森林公园,他强调,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高度重视绿化、美化,增强吸引力。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今年“十一”前,与大运河森林公园一路之隔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下简称城市绿心)。公园内的标志性景点——5.5公里长的星形环状路如同项链一般点缀其中,城市绿心一开园就成为了“网红”。骑行健身、露营野餐、赏景拍照……开园一个月,城市绿心吸引了近38万游客前来“打卡”。据了解,城市绿心总规划面积达11.2平方公里,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绿色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尺度郊野公园和森林湿地架起了布局均衡、连续贯通的多级绿色空间系统。

“这一片就是我们厂的烯烃生产区,我以前就在这上班。过去这里污染严重,没想到现在这么美!”老李曾是东方化工厂的老职工,“十一”期间他约着几名老工友重回了东方化工厂——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城市绿心的一部分。厂房、标识、雕塑等都原样保留了下来,但生态发生了巨变。北投集团绿心项目负责人介绍:“在城市绿心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生态修复+隔阻覆土+自然衰减+环境监测+风险管控’等复合策略,种植先锋植物促进污染物衰减,用生态的方式解决了生态的问题,使之成为一处老工业遗址回归自然的动植物乐园。”

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通州的河。这一点,市民刘勇利感受最深。退休后,老刘成了一名拍鸟“达人”:“原来拍鸟要往怀柔、密云跑,现在通州的臭水河都变清了,能拍到的鸟也越来越多了。”这两年,通州区完成了全区53条段、264千米黑臭水体的治理,到去年底,通州境内的温榆河、北运河等主要河流水质已达到了北京市水功能区划标准,河道水环境明显得到了改善。“现在,家门口的萧太后河彻底告别了脏乱差,河畔的马家湾湿地公园成了我拍鸟的首选之地,经常可以拍到白鹭。”老刘说。

地下污水处理厂。人民网尹星云摄

污水处理前后对比。人民网尹星云摄

在距离城市副中心核心区2.2公里处的地下,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这里“藏”着让河水变清的秘密。“污水进入处理厂后,预计经过17到20个小时的处理,最后变成清洁的再生水,主要用于环球影城、城市绿心、玉带河生态补水等。”碧水污水处理厂副总经理史乃彪说,“我们都说这是城市的第二水源。”据了解,该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规模在16万吨左右,服务着通州区近70万人口。未来,在污水处理厂的头顶上还将建成一座600多亩的湿地公园,集休闲、娱乐、科普于一体,免费向市民开放。

通州城因河而兴,因漕而盛。水滋养着城市副中心的每一步发展,悠悠的大运河也将书写城市副中心的壮阔美景。今年6月,《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出炉,明确到2022年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黄金水道”和“城市名片”,到2025年将再现通州北首盛景。在不久的将来,通州大运河将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承载地。

随着《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发布,北京城市规划和治理迈上新台阶,一张张古都文化“金名片”相继擦亮,一幅幅壮美有序、古今交融的城市画卷已徐徐展开。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