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 > 正文

从荒坡到危林:驴头山林场的半世纪,照见生态守护的基层命题

文章来源:环保在线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5-11-19 16:08:11

          1973年,韩城市驴头山林场在荒坡间启建几代人“补绿荒山”为愿,在缺水、无电的泥泞里,用近半个世纪的无偿劳作,把数百亩荒岭织成连片绿意。这不是某片林的生长史,是基层个体对“人与自然共生”最朴素的践行,是时代里“生态自觉”的微观注脚。

当这片林成为区域生态肌理的一部分,地底的开采与地面的工程,却让它成了发展天平上的“失重者”。2004年起,韩城市兴隆煤矿的地下开采,直接击穿林场生态基底:水源断流、山体开裂,曾经的造林地成了水土流失区;林木枯死、养殖产业瓦解,林场住房倾斜30公分,靠木头顶撑的“危房”,成了生态守护者的栖身之所——而同期周边区域的民生保障已闭环落地,唯独这片“生态先行地”的诉求,成了悬而未决的空白。

图片1.png 

2016年兴隆煤矿以“架线建塔”名义在驴头山林场强行占林施工,林场主求助后,执法力量以“不打架就不管”为由放任施工;行政部门虽下达停工令,却未制止工程推进,施工与禁令并行直至完工。林场主通过法定渠道多次反馈诉求,最终都止于程序流转、未获实质解决。此时,驴头山林场的困境已不再是个体的权益问题——而是直指“生态保护红线”如何摆脱标语属性、真正形成制度约束力,以及“发展不能牺牲生态”的理念如何穿透基层治理壁垒、落到实处的现实问题。

微信图片_20251119161147.png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林场林地遭侵占、林木被滥伐时,消解的不仅是三代人的植绿成果,更是公众对“生态公共性”的信任;当基层护林人的坚守,要以“与侵占者冲突”为代价,暴露的是生态保护“最后一公里”的治理盲区——生态不是“静态的资源”,而是需要制度托底、治理护航的“共生系统”,护林人的命运,本就是生态保护体系里的“关键一环”。

图片3.png 

从荒坡到林地,驴头山林场的半世纪,是中国基层生态实践的一个缩影:它印证着“人人可为生态”的可能性,也照见着“生态守护需制度托底”的必要性。今天,这片林的开裂山体、倾斜危房,不是某群人的困境,是区域发展中“生态优先”理念的试金石——当我们谈论“双碳目标”“生态文明”,最终要落足于:每一片普通人种下的林,都能在发展进程中获得应有的守护;每一份基层的生态坚守,都能被治理体系稳稳接住。

这不是某片林的存续之问,是“生态中国”建设中必须直面的命题:当普通人以半世纪的坚守,托举起生态的底色,这份“微小却沉重的绿意”,理应被制度稳稳接住——因为生态的温度,从来都藏在每一片被守护的林、每一个被看见的护林人身上;而发展的格局,正在于让“植绿者安心,护绿者有靠”,让每一份基层的生态坚守,都能成为生态文明长卷里,永不褪色的一笔。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