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是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也要远方的琴棋书画诗酒花。
有个地方,能让两者完美融合。
平田村
西坑村
杨家堂村
松阳,坐落在浙西南山区
八山一水一分田
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1个
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被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
石仓古民居
松庄村
这里的乡村振兴
不是推土机突突响
不是新房拔地起
而是拯救传统村落、传统手工艺和民俗
是复兴升级版的农耕文明
是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文创产业
以文化反哺乡村,引领乡村复兴
书
陈家铺村
先锋书店
海拔800多米的群山之巅
坐落着一家平民书局
这是先锋书店的第三家乡村书店
由村里的文化礼堂修葺而成
是古村落保护中闲置资源再利用的项目
陈家铺村过去是空心村
以留守老人为主
他们是精神生活最匮乏的群体
乡村书店将讲座、文化活动、驻村作家创作中心等引入
力图用文创产品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书店还专门设立乡村和民俗书柜
使当地文化得以保存和彰显
创始人钱小华表示“将重建乡村的公共空间、秩序和理想”
以阅读的名义
乡村在文化交流中实现自我重塑
画
沿坑岭头村
外国画家在乡村798
画家张明松阳写生画作
沿坑岭头村镶嵌在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之腰
这是个原本准备整村搬迁的空心村
村里分布着上百棵当地特有的金柿枣树
每年10月柿子红了是当地最美的画面
一幅《柿子红了》油画
将从这个濒临消失的高山村
变成远近闻名的画家村和写生基地
一批批国内外画家及学生来这里写生、摄影
带动民宿发展和土特产热销
并把诗画田园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
松阳还有乡村798、杨家堂村等十几个摄影写生基地
以及“100+1+1百名艺术家入驻松阳乡村”计划
即建成100个以上艺术家工作室
1个乡村书画艺术交流交易中心
1个乡村艺术展陈中心
力图打造国际化的艺术创作胜地
以艺术推动乡村振兴
纸
造纸术在李坑村已传承三百多年
80年代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造纸
造出来的纸除了用于书写
还可制作灯笼、鞭炮引线、雨伞、窗纸等
如今李坑村已成旅游村、民宿村
但造纸技艺却面临失传的风险
老艺人周兆荣的女儿周芳娣计划建立古法造纸体验坊
既让游客体验造纸技艺
又可将自制纸作为伴手礼带走
古老手艺期待重新焕发生机
诗
横坑村“竹林剧场”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在横坑村,竹子还有另一种可能性
这个被竹海包围的国家级传统村落
舒适宜居而富有诗意
“竹林剧场”是一个会随竹子生长周期变化而新陈代谢的建筑
这里既展演松阳高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将上演国际级的音乐会
平田村跟民宿配套的“云缬坊”艺术家工作室
将本土绿茶、红茶作为染料发展“茶扎染”技艺
并拓展到蜡染、刺绣、竹编、草编
开发出丝巾、服饰、香包、发簪、年画等产品
手把手教村民和游客从自然四季中获取诗意生活
酒
松阳石仓地区家家都会酿酒
石仓白老酒是远近闻名的“抢手货”
酒度数不高,口感温和,但极易醉
一直以来村民的白老酒都自产自销
产品附加值不高,衍生品不足
山头村建了一座白老酒工坊
集水稻种植区、酿造和工艺展示区、观摩品味区于一体
使农业、加工业与休闲产业协调共生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花
箬寮原始森林内有海拔1502米的松阳第一高峰
每年5月猴头杜鹃开遍山野,形成“十里花海”
花艳、树奇、山险、岩怪、潭幽、泉清
这里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万个/立方厘米
游客赏花、赏景、吸氧三不误
三都乡有十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完整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原貌
村庄四周春可看桃花梨花油菜花盛开
夏可赏桃梨挂满枝头
以赏花、住民宿为中心的徒步线路被规划出来
这里还有一条“最美古韵赛道”
借助丰富的山地资源
每年举办全国最高级别的山地竞速赛
上梅畲寨、沿坑岭头等高山村
近两年因地制宜种植皇菊
并设菊花台供游人赏菊、采菊和品菊
不仅实现村民增收
还带动农旅融合发展
星
苏马坪村的大毛岘背海拔有1000多米
朝可赏云海日出,暮可看日落
杭州市天文学会发现这是浙江光污染最轻的区域
达到国际暗夜公园银级要求
是天文观星胜地
这里的夜晚,银河高悬、夜空璀璨,手可摘星辰
露营可体验“头枕星空而眠”的浪漫
这里还有带动农户就业的农场观光园
同时还将建设观星基地
把辽阔星空展现给更多人
云
云上平田
云上平田
过云山居
云端秘境
云上平田大荒地
海拔六七百米的四都乡一年有200多天云雾缭绕
诞生了云上平田、过云山居、云端秘境等网红民宿
它们由几十幢破旧废弃的泥土房翻修而成
既保持古建筑风貌又融入城市生活理念
研讨会、文创工坊、艺术家工作室、乡村集市应运而生
“云上平田”还与村民合股开荒70余亩农场
让荒芜的土地再现绿色生机
本来凋零的乡村再次热闹繁荣起来
一房难求的游客并不介意搭帐篷而宿
到这里,过云上的日子
人在云中游,从此不云游
米
鱼稻共生
松阳自古盛产大米
素有“处州粮仓”之称
海拔830米的岱头村
是浙江省海拔最高的高山水稻专业村
250多亩高山水稻用全息自然农法种植
喝山泉水、鱼稻共生
这里也是全县饮用水源发源地
村民选择用回归传统的生产方式
来保护水源和食品安全
每到春播秋收时节
还会举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传统仪式
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在这里复活
糖
古法红糖制作在兴村已传承数百年
此前加工环境低小散乱
产业无规模,价格也低廉
如今家庭作坊被整合成生产合作社
在现代化的工坊里统一加工制作
工坊是集文化体验、建筑艺术和创意经济于一体的平台
视线开阔的空间设计让生产现场如同戏剧表演场景
村民把甘蔗收割、压榨、熬制过程直播到网上
通过网络销售红糖
价格和产量都有了大幅提升
“互联网+”改变农产品传统流通模式
带动品红糖、看非遗展演、游甘蔗园等业态的兴起
蜜
横樟村29岁的麻功佐4年前返乡创业
将原本从事的电商行业与土蜂蜜销售对接
改良传统养蜂模式
组建合作社,统收统购
建立以蜜蜂旅游为主题的养殖基地、蜂蜜文化园
发展农旅电商项目,打造“蜜家乐”
引导顾客来当地“体验+销售”
去年带动周边蜂农增收180余万元
“我卖的不仅是蜂蜜,也卖家乡的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成了蜂蜜的最佳品质代言
茶
松阳“百里乡村百里茶”
被称为“中国绿茶第一市”
50%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
其中大木山茶园是国家4A级景区
也是中国最大的骑行茶园
它将自行车骑行与茶园观光休闲融合
实现种植效益和景观效益叠加
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示范
茶叶、茶叶沫、茶叶籽油、茶梗……
茶树的每一分价值都被利用起来
茶饮、茶食、茶道、茶艺师培训、茶文化民宿……
茶产业在这里遍地开花
无数“茶二代”返乡创业
成为带领乡村振兴和产业振兴的新茶人
俗
契约博物馆
契约博物馆
竹溪排祭
畲族婚嫁
石仓客家文化节
契约博物馆、茶叶博物馆、农耕博物馆、
王景博物馆、石门圩廊桥……
一座座不同功能的博物馆屹立于村庄之上
它们展现了百年乡土生活
并为村民提供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和休闲场所
也可举办民俗和祭祀活动
山边马灯、板桥三月三畲族歌会、竹溪排祭、平卿成人礼、
程路船灯、高亭迎神庙会等民俗在乡村复兴
向世界讲诉乡村
德国柏林“乡村变迁——松阳故事”乡村建筑展
大木山茶室
松阳乡村振兴实践今年3月走上国际舞台
在德国柏林“乡村变迁——松阳故事”乡村建筑展上
建筑师徐甜甜设计的大木山茶室、石门圩廊桥、红糖工坊、
竹林剧场、王景纪念馆等建筑图片和模型被展出
松阳将山水之间的乡村变迁故事讲给世界听
杨家堂村
黄田村
雪后上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