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玥飞
  是黑土麦田公益的发起人之一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
  一直扎根农村
  · 秦玥飞回国前,在耶鲁大学校园里留影。
  2011年,秦玥飞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来到湖南省衡山县贺家山村,当了一名“村官”。三年期满后,他又转至邻近的白云村续任。
  · 秦玥飞帮村里建水渠,与村民一起下地干活。
  “为什么不通过产业扶持,让村民有钱赚,吸引外出者返乡?”到白云村以后,秦玥飞带着村民搞专业合作社,把麦田里的粮食作物换成“香莲”“茶籽”等经济作物。他还找来一些大学生协助村民创业,计划实现15个贫困村人均增收3140元。
  · 秦玥飞在一间于1950年建成的八九平米的房间里,处理村民提出的诉求。
  2015年,秦玥飞和他在耶鲁的几个中国留学生同学联合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这个公益计划努力的方向,是挖掘利用村庄自有资源,把有特色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搞起来,帮农民脱贫致富。他试图招募从名校毕业、愿意致力于农村公共服务的学子,到中国乡村进行建设。
  ·秦玥飞与乡村创客合影。照片由黑土麦田公益提供
  乡村创客
  成了山村与外部世界
  山村与互联网的一个“接口”
  先进的理念进入古老的村庄
  乡土民情回馈给这些年轻人
  生命的丰盈
  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几个苗族村落,一批刚走出校门不久的“90后”乡村创客,投身黑土麦田公益项目,他们的青春之花,美丽地绽放在这片淳朴的大地上。
  ·花垣县扪岱村,乡村创客陈昱璇(左)、邓超超(右)与苗族村民合影。
  陈昱璇与邓超超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陈昱璇现在是花垣县石头寨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们带领村民进行特色农产品开发。
  ·扪岱村村民为邓超超(右)端上一碗自家酿的苞谷烧。
  苞谷烧
  湘西当地一种玉米原浆烈酒
  用苗族人的古法酿造而成
  ·返乡创业的隆九斤在花垣县高务村的酒厂酿制苞谷烧。
  1992年出生的隆九斤
  从湖南工程学院毕业
  之后在上海工作
  2014年他回到家乡创业
  继承了父辈的传统酿酒工艺
  用土法酿制苞谷烧
  乡村创客陈昱璇和邓超超帮助隆九斤打开苞谷酒的销路,专门找人精心设计酒的包装,还建议他扩大酒厂规模,带动当地人一起搞合作社,为村民增加更多就业机会。
  去年,通过“黑土麦田年货节”,陈昱璇和邓超超帮村民售出了800瓶苞谷烧。“我们今年希望和一些大型酒类企业合作,搞标准化生产。”陈昱璇说。
  ·陈昱璇(左)和邓超超正在筹建一个乡茶馆,用于接待游客,也用作年轻创客和村里青年的培训场所。
  2017年3月,陈昱璇牵头创办了“海客计划”,为这里的乡村培育青年创客,发掘年轻人自主创业的潜力。
  郑重和吴丽娟是扎根在南太村的乡村创客,分别毕业于东北大学和复旦大学。他们在村里走访调研后发现,南太村的大米在边城镇有极好的口碑,然而村民最大的担忧是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他们号召村民搞生态种植,用众筹、地推、团购等多种手段将村里的大米推向市场,并协调村民打包发货,已经帮村民卖了两万斤大米。
·南太村的稻田
  他们开办合作社
  把村民组织起来
  帮村民打造特色农产品
  南太竹笋干
  ·南太村,乡村创客郑重展示当地特色农产品“南太竹笋干”。
  · 乡村创客吴丽娟将包装好的竹笋干装盒。
  · 合作社竹笋干销售情况表
  · 吴丽娟为销售竹笋干开设了微店,她正在整理如何制作竹笋干的资料照片,用于微店展示。
  · 吴丽娟请村里手艺出众的“大厨”帮忙设计菜谱,用于笋干的销售推介。
  ·乡村“大厨”为吴丽娟写了两道菜谱:笋丝鸡丁和肉末笋丝。吴丽娟打算在微店里把菜谱展示给消费者。
  郑重和吴丽娟
  希望未来可以通过订单农业模式
  让村民有计划地种植各类生态农产品
  从而实现“农民、消费者、环境”三方共赢
  ·磨老村,乡村创客陶品儒(左)、张雪婷(右)与村民合影。
  陶品儒毕业于澳洲国立大学,和正在复旦大学就读的张雪婷一起扎根在磨老村。他们带领村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和销售苞谷酸为村民增加收入。
  ·陶品儒帮村民磨玉米,用来制作苞谷酸。
  苞谷酸,全称苞谷酸辣子,将苞谷磨成面,和剁碎的红辣椒拌好,舂成坨后放到坛子里腌起来。腌好的苞谷酸用茶油或菜油炒熟就可以吃,酸辣爽口,非常开胃。
·村民将红辣椒捣碎。
·陶品儒帮村民将捣碎的红椒和苞谷粉舂成坨。
  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
  找来资金为磨老村建设苞谷酸加工厂
  未来可以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
·正在建设中的苞谷酸生产厂房,建筑完全采用木结构。
  产业扶持:雪峰乌骨鸡
 

· 洞冲村,乡村创客张元昌(右)和志愿者徐立在鸡舍内合影。 张元昌毕业于中山大学,他带着洞冲村24个村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养鸡。要养就得养品种优良的本地鸡,张元昌选择了肉蛋兼用型乌骨鸡品种——雪峰乌骨鸡。
  ·洞冲村散养的雪峰乌骨鸡
  张元昌在村里选中了三块荒地,以一共600元一年的价格租了下来。一块拿来建鸡舍,一块拿来建合作社办公室,供社员看守鸡舍,还有一块拿来种西瓜,打算夏天边看鸡边吃瓜。
  ·鸡舍里的设备一应俱全,有水有电,还有温度计和电炉。
  ·合作社社员在鸡舍喂鸡。
  ·鸡舍旁的合作社办公室和菜地
  · 花垣县夯来村村民刘成(左)也有养鸡的打算,他和夯来村乡村创客宋树政(右)一起来到洞冲村,向张元昌“取经”。
  这群可爱的“90后”乡村创客,热爱乡土,热爱生活,他们有着各自的人生理想和规划,但这段服务乡村的特殊经历想必会开启他们未来人生新的旅程。(摄影报道 韩宇 吕迅)
产业扶持:苗绣
·合兴村,乡村创客陈旖雪(左)与两位绣娘合影。
  苗 绣
  是苗族民间的传统刺绣技艺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陈旖雪
  扎根在水桶村(已合并为合兴村)
  她把当地的绣娘组织起来
  尝试将古老的苗绣技法
  转化成村民收入的来源
  ·绣娘的苗绣作品
  ·绣娘在家门口打花带。
  ·乡村创客陈旖雪拿着设计师的刺绣图案给绣娘看,让她们尝试用苗绣技法完成新颖的刺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