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5月18日电
题:且看信心如何让黄土变成金——“环京津贫困带”整体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王文化、张涛、齐雷杰、白明山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来到阜平县走访看望困难群众,在这里向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河北省发扬革命老区奋斗精神,向贫困发起总攻,让“C”字形环绕京津的贫困带面貌焕然一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近6年来京津累计投入1600多个协作扶贫项目、46亿元扶贫资金……
到今年2月底,包括阜平在内的河北省27个环京津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数百万贫困人口脱贫,环京津地区历史上第一次摆脱了区域性绝对贫困。
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无人机照片 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从“贫困程度深”到“扶贫机制活”
环京津地区贫困问题由来已久,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贫困带”概念。在这一区域,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就占了10个。
阜平是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中心,聂荣臻元帅曾在此奋战多年。然而这里地瘠民穷,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50%。
记者来到平均海拔1500多米的阜平县骆驼湾村,村口“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一栋栋灰瓦黄墙的民居错落有致,一个个农家院整洁干净。
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一处民宿(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这个在2013年以前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小山村,2019年底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3620元。
今年春节过后,北京市西城区干部李继鹏来到阜平,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此后,受疫情影响几个月未回过家。
“帮扶河北脱贫是一项政治任务,我要把挂职变‘任职’,将异乡当故乡。”李继鹏说。
按照统一要求,京津两市对口帮扶河北省27个贫困县。挂职前,上百名帮扶干部都免去原有职务,组织关系转入河北。协作扶贫考核非常严格,包括6大项124个小项考核指标。
北京除了市区两级之外,一些街道、社区、企业也参与结对帮扶。阜平县台峪乡平房村的香菇产业,就是在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集团和大栅栏街道办事处的帮扶下“起死回生”。
前些年,平房村建起44座香菇大棚,技术却不过关。“忙活了几年,连小额贷款也没剩下多少。”贫困户赵立伟说。
在河北阜平县台峪乡平房村一处香菇大棚内,村民在查看香菇长势(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在河北阜平县台峪乡平房村一处香菇大棚内,村民在查看香菇长势(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2019年在北京市西城区帮扶下,香菇大棚全部改造为四季出菇的第二代大棚。
这一下,赵立伟等贫困户乐了:每户承包2座棚,一年就挣8万元,很快就翻了本。
地处坝上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前些年扶贫曾出现过发到一家一户的“扶贫羊”因为效益低被宰杀吃掉的现象。
为形成规模效应,当地实施了“百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化扶贫”项目,涵盖饲料种植加工、种羊繁育等产业链,带动上万名贫困群众脱贫。
2019年春节期间,围场滴水成冰,恰逢母羊产羔关键期。考虑到这是杂交新品种,扶贫干部放弃休假,都盯守在羊场。那年春节,羊场一共接产1680多只羊羔。
从“昔日劣势”到“今日机遇”
今年4月,赤城县云州水库提闸,第21次为北京输水。作为北京重要水源地,赤城境内河流占北京密云水库来水量53%。
山大沟深地少,“稻改旱”、关停工业项目……先天不足、后天受限,脱贫攻坚怎么搞?
赤城形成了“北京研发、赤城转化”的科技扶贫新模式,让传统农耕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水培蔬菜,是不打农药、靠‘喝水’长大的。”赤城县样田乡盛丰农业扶贫产业园的乔仲和说。
大棚里,一排排水系般的循环管道连通起蔬菜孔洞,绿油油的蔬菜根系浸润在看似清水的营养液中。
“给钱送物不如送技术。”乔仲和说,营养参数精确计算,气温、水温实时监测,最适合蔬菜生长。
河北滦平县一处农业种植基地(无人机照片 3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据了解,赤城县通过打造科技扶贫工作站、科技扶贫物联网、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的“一站一网一基地”,让当地农业升级换代,已惠及3万名贫困人口。
“紧挨着京津几千万都市人口的消费市场,打造菜篮子、果盘子有天然的优势。”承德市扶贫办副主任刘海丽说。
阜平县草场口村村民白富慧一家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小区附近的硒鸽厂解决了后顾之忧:“俺们两口子在这上班,加起来每月工资1万多元。这里每年可提供优质种鸽60万对、富硒乳鸽1000多万只,重点销往京津市场。”
工人在河北阜平县平阳村手工业扶贫车间工作(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目前,阜平已在34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全部配建手工业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3155户,户均年收入达1.8万元。
在“山楂之乡”兴隆县,因为产品单一,山楂一度面临“要么烂在树上,要么贱卖”的困境。
如今,龙头企业带动建设了万吨冷库,并牵头成立山楂产业技术研究院,聘请专家开发膳食纤维、原花青素等保健品,至今已取得专利12项。企业与3000多亩有机山楂种植基地农户签订合同,收购价高于市场价20%。
河北阜平县平阳村易地扶贫安置点(无人机照片 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河北阜平县一处易地扶贫安置点(无人机照片 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从“无可奈何”到“善作善为”
“一山隔开两重天。”曾经,京津周边一些贫困户的吐槽,带着无奈和不甘。
不少扶贫干部说,最大的变化就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原来常有村民问“我为什么不是贫困户、为什么不能吃低保”,现在既有事干,大家也都抢着干。
易县不少山区百姓开始“触网”,牛岗乡苹果基地还开展“私人订制——我在牛岗有棵苹果树”产前预销线上活动,3000多棵苹果树被网上认领。
河北阜平县职教中心(无人机照片 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如何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摆在贫困地区的难题。在阜平县,能容纳近万名学生的职教中心拔地而起。
“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多个专业,并与数十家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稳定就业,给一个又一个贫困户带来希望。”阜平县职教中心常务副校长周树平说。
阜平县耑路头村陈旭家境贫寒,他初中毕业后就走上社会。2016年,他从县职教中心毕业后成为上汽南京汽车有限公司实习生,一年后转正,月收入6000元,每年都给父母寄钱。
河北滦平县第五小学(无人机照片 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滦平县城的如意小区,居住着200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小区配建了县第五小学。流行于北美、仅在我国少数大城市开课的棍网球运动,却成了这所山区小学的“标配”。
三年级学生王胜杰之前在两间房乡中心小学寄宿,过去一放假就放羊的他,走路都低着头,不敢跟同学说话,学习成绩也跟不上。通过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位于前列。
在平泉市杨树岭镇五道梁子村,李秀芝老太太的西厢房里,仍保存着过去用来出村拉水的白色塑料桶。
吃水难,曾像一道魔咒一样困扰着五道梁子。那些年,望着房前屋后祖辈留下的三个“干井眼”,李秀芝一家“望天兴叹”。
上图:河北平泉市杨树岭镇五道梁子村村民李秀芝家以前的雨水窖已经不用;下图:李秀芝在使用自来水(4月2日摄,拼版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因为日子苦,女儿嫁到邻省辽宁农村。每次到亲家那里去拉水,自己就抬不起头来。”李秀芝说。
去年,村里成功打了一口147米的深水井,吃上了自来水。通水那天,村里像过节一样放起了鞭炮。
与过去“青壮经年他乡走,柴扉几处断炊烟”的景象相比,如今家乡吸引着外出的年轻人主动回乡创业,用行动向世人讲述这片希望土地的生动故事。
兴隆县“海归”研究生张静放弃了北京外企白领工作,一头扎进老家,做起了有机山楂产业。
她决心把山楂做出新名堂,与专家合作,依靠科技提升附加值,开发出了“山楂饮料杯”等适合都市年轻人的创新产品。
“我们年轻人只要有想法,吃苦肯干,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天地,我对此非常有信心。”张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