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一景(6月10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新华社昆明6月22日电 题:从“最后定族”到“率先脱贫”——我国第56个民族基诺族脱贫记事
  新华社记者李自良、伍晓阳、杨静
  30多年前,一位年轻的民族学者来到基诺山。
  他是来研究少数民族现代化的。走进贫穷的村寨,他满是疑惑:这地方能实现现代化?未来30年,基诺族村寨能不能都通上公路、用上电灯?
  最近重访基诺山,这位学者——云南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员郑晓云对基诺族的沧桑巨变欣喜不已。前不久,基诺族宣告“整族脱贫”。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基诺族跨越了人类社会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基诺族,正奋进在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新征程中。
  在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寨景区,演员在表演基诺大鼓舞(6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闭塞村寨打开山门,迎四海游客
  滇南边陲,基诺山寨。一座巨大的女神石像前,导游纪春丽给游客讲解:“这是基诺族创世始祖‘阿嫫腰北’。”
  这个景区坐落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乡,依托最古老的基诺族村寨之一巴坡村建设。全国仅2万多人的基诺族,主要聚居在基诺山乡。
  在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寨景区,演员在表演基诺大鼓舞(6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西双版纳是旅游胜地。离州府较近的基诺山乡,近水楼台先得月。昔日偏远闭塞、贫穷落后的基诺山乡,如今打开山门,迎来四海游客。
  基诺山乡政府介绍,2018年,基诺山寨景区接待游客近17万人;今年前5个月,景区接待游客已超过10万人,同比大幅增长。
  这个景区的员工多数是基诺族村民。如纪春丽负责解说,有的负责迎宾,有的演示国家级非遗项目“基诺大鼓舞”或竹制传统乐器“奇科阿咪”。车杰是“景区长老”,他负责主持祭大鼓仪式及基诺族男孩的成人礼。
  旅游带动了当地村寨脱贫致富。车杰介绍,在景区工作的村民有60多人,每月有两三千元到四五千元不等的收入。景区每年给巴坡村分红30余万元,还设置了一批免费摊位,让村民出售水果、蜂蜜等土特产品。
  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巴飘村村民姿梅(右)在整理出售的传统手工织物(6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景区外的村民也做起民宿、餐饮等旅游服务业。巴飘村的姿梅花费约30万元,新盖了一栋基诺族特色农家乐。她憧憬着:“希望来基诺山的游客越来越多!”
  在网上卖商品,发展特色产业致富

  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巴飘村村民姿梅在整理出售的传统手工织物(6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原始民族告别落后,拥抱现代文明
  70年前,基诺族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以刀耕火种、采集狩猎为生。
  40年前,基诺族才被确认族名,成为我国第56个民族。
  今年4月,基诺族宣告“整族脱贫”。
  在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卫生院,一名基诺族儿童在接受治疗(6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跟基诺山有着不解之缘的郑晓云,见证了基诺族的沧桑巨变。
  1983年还在读大学时,他到基诺山开展毕业实习。第一次走进亚诺寨,眼前的一切让他感到震撼——整个寨子除了一栋砖房,其他全是茅草房。老百姓家里主要的居家用品,就是几口铁锅、一两杆猎枪。
  毕业之初,他到基诺山开展田野调查。当时绝大多数村寨都不通公路、不通电,让他对基诺族的现代化前景心存疑惑。
  如今,他的疑惑烟消云散。基诺山每个村寨都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4G网络,家家住上了安居房,发展了特色产业,学生就学、民众看病有了保障。全乡户均拥有摩托车1.5辆,三分之一的农户有了小汽车。曾经贫穷落后的偏远山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脱贫之后,还要推进乡村振兴。”基诺族全国人大代表、基诺山乡洛特村党总支书记罗阿英说,“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基诺山的资源条件也好,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基诺族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巴飘村一景。如今,基诺山每个村寨都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4G网络,家家住上了安居房(6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