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在吉林市昌邑区,吉林供电公司抢修班工人李岩(右)、张国权抢修一幢居民楼内的用电开关。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抵达、问询、检测……配电箱掉电了。几分钟的工夫,露在半指手套外的手指冻得通红。几人无话,衣服摩擦的窸窸窣窣声,在寒夜里听的真切。
啪!合上闸,灯亮了,报修的居民连声道谢。几人回到车里,等待着下次呼叫。“灯亮的感觉最好,但快感只能持续几秒。”张国权笑着说。
28分钟——在吉林市区,这是抢修队从接报到抵达现场的平均时间。配电运检室的70名员工,每年会接到2万多报修单,抢修小组每天会出动10多次,不论春夏秋冬。节假日里,临时抽调后,配电运检室的人力翻了三倍,210人随时待命。
如今,电网越来越智能,运检室已能对70%的故障进行预判,抢修队出动的还会更快。“灯灭了,我们就上,灯不亮,我们不走。”李岩说。
“我们多加些水,旅客就能多用”
31日晚10点48分,K266次列车缓缓驶入长春站,目的地北京,也即将驶向2019年。轨道旁,一阵阵冷风往上水值班员赵大勇的领口里钻。此时,零下23摄氏度。

2018年12月31日,在长春市宽城区102国道附近,长春交警支队民警孙铁鸣在路边执勤。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孙铁鸣所在的长春市交通治安巡逻大队安龙泉中队,值守着长春东大门,往来货车众多。司机们习惯于夜里赶路,车流量不小。
“看看路况,查验车辆,制止疲劳驾驶。”孙铁鸣简述着任务。他已经数不清站着度过了多少跨年夜,“节假日巡逻频率更高。”孙铁鸣说。
驻车时是否设置警示牌、灯光是否正常、有无疲劳驾驶……看起来琐碎的小事,实实在在连接着群众安危。“我们多站一分钟,或许就能减少一次事故。”他说。
漫漫长夜,有时也会孤独,但在孙铁鸣心里,越孤独越好。“我们越‘没用’,就说明交通状况越好,没有事故。”孙铁鸣笑着说。
从警25年,他看到了许多变化:事故越来越少,驾驶员素质越来越高,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他们也越来越忙。对讲机响了,有人需要帮助,孙铁鸣即将驾车离去,临走时,他对记者敬礼:“新年快乐!”
是啊,新年快乐!从2018到2019,对于许多劳动者来说,这只是个普通夜晚,当您享受万家灯火、当您坐在温暖车厢、当您驾车去往他乡……那些看不见的角落里,有多少个劳动者在默默守候……